Probe
webrtc使用gcc(google congestion control)来估计带宽,控制当前的发送速度。gcc中基于丢包和基于延迟的算法有个特点:
- 1.能迅速响应带宽的衰减
- 2.不能迅速响应带宽的增加
举个例子,如果当前带宽是20mbps,由于其它因素,带宽骤降至15mbps,gcc能快速的给出over-using信号(rtt为10ms环境下,响应速度是100-200ms)。
如果当前带宽是20mbps,由于其它因素,带宽升至了25mbps,依赖gcc自身的调整的话需要几十秒的时间(加性增减性乘的效果)。
由于以上的原因,如果从0bps开始运行gcc算法(纯算法本身),要达到一定的带宽需要太长的时间。
webrtc中有一个用来在起始阶段(或周期性)迅速探测到当前带宽的措施—就是Probe模块,和TCP的慢启动比较像啦!
原理
Probe的原理简单说起来就是这样的:发送端以一定的速度发送数据包,同时记录这些数据包的发送时间、序列号(全局唯一)、探测组的id.
接收端每过一段时间(50-150ms)会反馈数据包的到达时间,就像这样:
s_t表示发送时间、r_t标识接受时间,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发送速度、接收速度:
//发送端发送这些数据包的时间间隔
common::TimeDelta send_interval = common::TimeDelta(state.last_send - state.first_send);
//接收端接收这些数据包的时间间隔
common::TimeDelta recive_interval = common::TimeDelta(state.last_recive - state.first_recive);
//发送的字节数(已发送的字节减去最后一个数据包的字节,不难理解吧?)
size_t size_send = state.size_total_sent - state.size_last_sent;
//接收端收到的字节数(已接收的字节减去第一个数据包的字节,不难理解吧?)
size_t size_recive = state.size_total_recived - state.size_first_recived;
//从而就得到了双方的速度
common::DataRate send_bps = 1_bps * (size_send * 8 / ( send_interval / 1_sec));
common::DataRate receive_bps = 1_bps * (size_recive * 8 / ( recive_interval / 1_sec));
我们定义S1为发送速度,R1为接收速度,那么可以认定当前的网络带宽至少是min(S1,R1)。 在这里涉及到几个问题:
- 如何控制发送端的速度
- 探测包的大小如果设置才会比较合理
- 探测应该持续多久,尽可能的避免对正常数据的影响
控制探测速度、包大小、探测时长
webrtc中探测包是通过一个定时器来控制速度的。
假设我们需要探测的目标速度是10mbps,探测时间是10ms,
那么我们总共需要发送的所有探测包的总大小 total_bytes = 10mbps * 15ms / 8 ;
第一个探测包的大小取值为 bytes1 = 10_mbps * 1_ms / 8,立即发送。 为了控制速度,我们需要考虑第二个探测包的发送时间,假设是dt时间后发送,计算dt:
dt = sent_bytes * 8 / 1_mbps;
意思就是已发送比特数 除以 目标码率,在dt的时间后发送第二个探测包,这样我们就精确地控制了发送速度就是我们希望的速度。
以这种方式发送数据包,直到”已发送字节”大于等于total_bytes,该轮探测结束。
上述中15ms就是探测需要持续的时间(可以自定义),bytes1就是探测包的大小(通过修改”1_ms”可以自定义大小)
通过一定的手段,我们可以将正常数据流上的数据包变为探测包,减少对正常数据流的影响。
探测一般都是已当前速度的几倍去发送数据,所以必不可免的会影响当前的数据流,可以修改”15_ms”来自定义探测时长。
乘性探测
为了快速的探测到实际带宽的大致值,使用乘性探测。
举个例子,假设起始速度设置为450kbps,那么探测速度就设置为900kbps,如果探测结果在900kbps * 0.7 = 630kbps以上,继续向上探测,探测速度是1.8mbps,如果第二次探测结果在1.8mbps * 0.7以上,继续向上探测,探测速度是3.6mbps…..直到某一个探测结果不符合 “0.7以上”,那么就判定链路带宽应该在此次探测结果附近。
然后,以这个速度发送数据流,在这个基础上运行gcc算法,通过延迟梯度和丢包来控制发送码率。
实际情况
在我的实现中。在rtt 10ms的环境下,可以立刻探测到带宽上限。 运行日志如下:
probe successful,send speed:892.845kbps,receive speed:898.797kbps
probe successful,send speed:888.780kbps,receive speed:891.707kbps
probe successful,send speed:1.771mbps,receive speed:1.628mbps
probe successful,send speed:1.777mbps,receive speed:2.214mbps
probe successful,send speed:3.358mbps,receive speed:3.337mbps
probe successful,send speed:3.521mbps,receive speed:3.591mbps
...
probe successful,send speed:30.376mbps,receive speed:31.149mbps
probe successful,send speed:59.897mbps,receive speed:45.238mbps (达到带宽上限)
则认为当前带宽的上限是45.238mbps(我通过tc命令设置的带宽就是45mbps,探测结果非常的准)
从300kbps的起始速度上升到45mbps,用时800ms。
在实际环境中,webrtc就是通过该机制在起始阶段迅速的”跳跃”到一个合适的码率上。
解答
meemetao@gmail.com